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城乡供需 > 农产销售 > 农机农具 > 正文
    购物车
    0

    余姚农村农业,突飞猛进!谁与争锋?

    农村电商余姚运营中心     2018-08-09 18:54:38     浏览:3    回复:0    点赞:0
    发帖人:农村电商余姚运营中心
    级 别
    贡献值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

    余姚农业之蝶变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9日 10:21:24新闻热线:62726789 , 62735052 | 返回首页 | 逛逛论坛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沈华坤)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余姚农业立足实际实现跨越发展,以先进农机为代表的生产方式不断进步,农民组织化和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使余姚崛起为宁绍平原上一座幸福之城。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8亿元,是1978年的97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2982元和31019元,是1978年的258倍和233倍。与1978年相比,可谓是天翻地覆的变化。8月7日,记者花一整天时间,采访了我市3家全国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听他们讲述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

      吕庆德:昔日种田“三弯腰”今成“三军总司令”

    联合收割机在收割早稻。 通讯员 孙权 摄

      我是马渚镇瑶街弄村的一名农民,今年65岁了,在村里,大家都戏称我为“三军总司令”。我这个“三军总司令”可不是吹牛皮的,侬看,我承包的农田里有高速插秧机、旋耕机,这不是“海军”吗?机耕路上有运输拖拉机,仓库里有稻谷收割机、烘干机,这不是“陆军”吗?我还拥有装备先进的“空军”,侬看,新型植保飞机在田野上空巡逻,所有虫害一扫光,多威风啊!这都靠改革开放的政策好!

      阿拉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惬意过。我18岁开始当农民,那时,每当“双夏”时节,阿拉农民就要吃苦头,天上太阳烤,地下蚂蟥咬,连日连夜辛苦劳作。由于当时的品种老化、农业技术不发达,往往“种种一大畈,收收一浅担”,到了年终一算账,不少人家还要倒挂。

      1998年,我看到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村里不少农民洗脚上田当了工人,不愿意种田了,我就承包了近百亩粮田,当起了种粮大户。靠双手是忙不过来了,我就从信用社贷款买了第一代农机具,开始发展生产。

      2009年,我的承包面积扩大到了400亩,并牵头成立了马渚镇庆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当年我家400亩粮田早稻亩产就达到490公斤,是以前的一倍多,看着金灿灿的稻谷,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感到种田有奔头了。这以后,国家不断完善粮食扶持政策,购买农机具也实行了补贴。我抓住这个机会,承包了1600多亩粮田,成为阿拉马渚镇规模最大的种粮大户。

      为了带动大家种田致富,庆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服务面积超过2万亩,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我也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种粮大户。现在,阿拉合作社拥有价值1000余万元的各类农机具,带动农户500余户,从耕作、育秧、播种、植保到收割,全部采用机械化操作,阿拉穿着皮鞋好种田哉,我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军总司令”,这在以前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现在,阿拉农村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我家早就告别了矮平屋,住上了小洋楼,我和老伴都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空气又好,阿拉瑶街弄春有油菜花、夏有田野上的各色花、秋季有沉甸甸的果实、冬季有满田野的绿色,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侬话做人乐胃勿?

      作为种粮大户,我希望国家稳定粮食收购政策,加大扶农支农力度,使农民更有“钱途”,只有农民富起来了,乡村振兴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秦伟杰:先进科技和设施为农业发展插上翅膀

    在市康绿蔬菜合作社农田,一架无人植保机正在进行喷药作业。 记者 黄静波 摄

      去年我们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共种植3800多亩西兰花,年产蔬菜8000吨,收入超过520万元,全年总收入超过1500万元。如果没有机械化,简直不可想象。

      我20多年的种菜生涯简直可以写上一本书。27岁以前,我主要从事服装生意,钱是挣了些,但总觉得缺点什么似的。1994年,我来到余姚,开始在泗门镇承包土地,种植棉花、蔬菜等作物。那时的生产工具很原始,主要依靠人畜力进行生产作业,最忙时请200多人帮忙,也只种了100多亩。

      2000年,我开始请一些农机大户过来帮忙进行一些简单的作业。受益于作业效率的提高,我的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80多亩。面积扩大了,我感到再依靠人力难以完成大田作业,而蔬菜种植又是非常讲究时令节气的。

      2004年,我联合周边大户组建了余姚市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当年,我投入15000元从韩国引进了当时国内第一台蔬菜播种机,能代替50多个劳动力。出于对机械化作业效率的认可和需要,我在合作社内部统一了认识,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引进、应用高科技农业机械才能降低生产成本,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之后,合作社的机具不断增加,2008年,康绿花费8万多元在全市率先引进了一台先进的蔬菜移栽机;2009年,合作社一次性新增了四台移栽机、一台直播机、三台上海纽荷兰554拖拉机、一台纽荷兰654拖拉机。

      余姚是全国知名的榨菜之乡。实施机械化生产之前,当地普遍的种植方式是人工移栽,一亩地的人工成本大约300-400元。而使用移栽机后,移栽成本下降为每亩不到5元,一举节约300多元。现在的关键问题一是叫不到人来栽了,二是机械移栽后苗的品质与成活率都比人工栽的高。以种植西兰花为例,以前基本采用人工大田撒播的方式种植,每亩地大约需要400元钱的种子。这种方式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成本高。目前,我们采用工厂化育苗方式进行育苗,每亩只需要100元左右的种子。

      作为全国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和全国设施农业与装备技术示范单位,我们康绿合作社目前拥有蔬菜基地1700余亩,耕作机械、移栽机械、自动播种流水机组、简易播种机、移动式高压植保机械等品类齐全,基本实现蔬菜生产机械化。如一台毛豆脱粒机一天可脱粒毛豆10余吨,是人工的上千倍。有了先进的农业机械作支撑,2014年我在内蒙古承包了3800亩土地,实现了一年四季生产西兰花。

      现在,我们康绿合作社已实现了大棚智能化、喷灌自动化、育苗工厂化、病虫害防控绿色化,还建立了5000余立方米的冷库,帮助农户冷藏保鲜蔬菜,延长产业链。合作社带动农户2000户以上,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

      李小江:党的政策是阿拉农民的靠山

    人工插秧(上世纪80年代初)。 市农机局 供图

      这个是阿拉田螺山生态农庄的设计方案,作为全国示范性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阿拉积极响应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下步将围绕农业产业链延伸,提升、整合各类资源,建设“种、产、苗、游、学、休、养”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园,设立鲜花观赏区、大棚种植区、休闲游乐体验区、水稻种植体验区、四季果蔬种植体验区、湿地观赏区等6个功能区,进一步打响“田螺山”品牌。

      我17岁就务农了,当时,阿拉唐李张大队一个生产队的正劳力一天只能种六七亩田,亩产不到250公斤,最要命的是水稻收割季节碰到下雨,稻谷要发芽。粮田承包到户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逐渐高涨,亩产提高到300公斤。2004年,正在做农产品营销生意的我看到村里229亩花木田无人承包,在村干部的支持下果断承包了下来,掘掉花木复耕后种上了水稻,但劳动力成本仍较高。2007年,我购买了第一台洋马高速插秧机,一天可种50亩,相当于100个劳动力。2008年11月,我和另外7户种粮大户一起组建了余姚市田螺山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起步之初,仅有14台插秧机和2台收割机。现在,在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不但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还引进了用于农田施药作业的农用飞机。这架飞机可在3米至7米的低空作业,喷洒速度快,用药均匀,可以抵14个劳动力,能节省农药成本30%以上,不但可以为社员提供植保服务,还可以为周边其他农户服务,实现提高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目的。

      最近几年,是阿拉田螺山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最快的时期。目前,阿拉合作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90余台(套),有插秧机64台、收割机20台、烘干机36台、拖拉机47台、高压植保机25台……同时,社员从最初的8人增加到现在的150余人,承包粮田总面积达1.2万亩,粮食亩产普遍在450公斤以上。

      目前,阿拉合作社稻田作业面积达2.8万亩,不仅拥有全套粮食生产加工装备,还专门建了区域性农机化服务中心,可为三七市镇及周边乡镇农户提供农机维修、粮食烘干、信息咨询、农资购买、测土配方等全方位服务。

      2014年4月,阿拉三七市、丈亭、陆埠等3个乡镇的8家农机、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了稻田作业面积达12万亩的田螺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联社。无论插秧还是收割,农机都统一调配,有效提高了使用率。

      为了帮助种粮农民增收致富,阿拉还在宁波及我市农机部门支持下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以低廉的价格为农民提供耕作、植保、收割、加工等系列服务。近两年来,合作社累计给农民让利100多万元,还建成了可容纳200余人的农民培训学校,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技术讲座和咨询服务,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水平。阿拉还加大技改力度,如烘干机从用煤改为用生物燃料后,每公斤烘干成本从0.1元降到了0.03元,不但节约了成本,还实现了生态环保。

      归根结底,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是阿拉农民的靠山。我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机化水平必将越来越高,我们种好粮食的信心会越来越足!

    (来源: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 编辑:应朝伟)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